當給父母的錢他們不還時,需先看這筆錢的性質是贈與還是借款。若是贈與一般不能要求返還;若是借款,可通過協商、調解、訴訟等方式解決。同時要考慮親情因素,妥善處理。
一、給父母的錢他們不還怎么辦
當遇到給父母的錢他們不還的情況,首先要明確這筆錢的性質。如果是明確的贈與,從法律上來說,一旦贈與行為完成,就不能再要求父母返還。因為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,受贈人表示接受的合同。
1、若為借款
如果當初給錢時是基于借款的意思表示,有借條或者其他能夠證明借款關系存在的證據,那么可以嘗試與父母進行友好協商,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困難,希望父母能夠償還借款。在協商時,要注意方式方法,避免傷害親情。
2、協商不成的解決途徑
如果協商不成,可以考慮尋求第三方調解,比如請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從中斡旋。若調解也無法解決問題,在證據充分的情況下,可以通過訴訟途徑解決。但訴訟可能會對親情產生較大的沖擊,需要謹慎考慮。
二、給父母錢算贈與還是借款
判斷給父母的錢算贈與還是借款,關鍵在于給錢時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。如果給錢時沒有明確說明,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來判斷。
1、贈與的判斷因素
如果給錢時是在一些特殊的節(jié)日,如春節(jié)、父母生日等,或者是基于表達對父母的關愛和孝順,沒有要求父母償還的意思,一般會被認定為贈與。如果平時經常有類似的給錢行為,且沒有提及還款事宜,也更傾向于認定為贈與。
2、借款的判斷因素
如果給錢時有借條,明確約定了借款金額、還款時間等內容,那無疑是借款。即使沒有借條,但有聊天記錄、轉賬備注等能夠證明雙方存在借款合意,也可以認定為借款。例如,轉賬時備注“借款”,或者聊天記錄中提到“這錢你先用著,以后再還我”等內容。
三、向父母追討借款的法律流程
若確定是借款且協商無果后,向父母追討借款可以通過法律流程解決。
1、準備證據
要收集能夠證明借款關系存在的證據,如借條、轉賬記錄、聊天記錄、證人證言等。這些證據要能夠清晰地證明借款的金額、時間、用途等關鍵信息。
2、提起訴訟
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交起訴狀和相關證據。起訴狀要寫明原被告的基本信息、訴訟請求、事實和理由等內容。法院受理后,會安排開庭審理。
3、參加庭審
在庭審過程中,要如實陳述事實,提供證據支持自己的主張。法院會根據雙方的陳述和證據進行判決。如果勝訴,父母在規(guī)定的時間內未履行還款義務,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(zhí)行。
在處理給父母錢不還的問題時,要綜合考慮法律和親情的因素。既要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,也要盡量避免對親情造成過大的傷害。類似的問題還有給其他親屬的錢不還怎么辦、沒有借條的借款如何追討等。如果您在這些方面遇到法律問題,可以在本站免費問律師,我們將為您解答。